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他们为“体教融合”注入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量:1009次

“体教融合”为打造

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品牌

注入新动能


体育普及篇





制度先行

构建“体教融合”工作新机制


我市把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市委、市政府及教育、人社、财政、体育等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出台了《连云港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振兴计划(2019-2026年)》(连政办发〔2019〕1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体教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连云港市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奖励标准》等政策,建立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体育、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日常沟通,共同推动我市青少年体教融合工作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节不少

让孩子们爱上学校的体育课


根据省工作要求,计划到2022年,配全配优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并将之纳入督政工作范围,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和竞训体系,力争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幼儿体适能游戏活动,每天安排至少1节中等强度的室外体育活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周小学4节及以上、初中和高中3节及以上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并倡导有条件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各县区、学校按照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的要求合理构建体育课程体系。



我市还将推广“教会、勤练、常赛”路径,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中小学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眼保健操。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素质达标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组织开展经常性单项体育竞赛活动不少于5个项目、团队竞赛项目不少于3个项目。正常天气每天课间休息、大课间活动等校内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中等以上强度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不少于3小时高强度运动。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游泳、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有个体差异和残疾的学生,将获得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鼓励进行科学锻炼。‍



改善条件

孩子们训练有老师活动有场地


科学锻炼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今后我市将加大体育教师选配力度。鼓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生到薄弱地区中小学担任兼职体育教师。通过购买服务,让更多有资质的社会体育机构走进校园。鼓励学校非体育学科教师或班主任经过专业培训后, 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



我市计划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养、执教能力和科研能力。市、县区、学校定期举办体育教师业务培训、进修,开展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展示、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等竞赛活动。凡“市队校办学校”,应按标准配备职业教练员,不达标的学校将停招或减招体育特长生。

与此同时,我市还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优先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上体育课和开展课余训练的需要。同时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机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序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新建体育场馆应优先建在学校或其周边,增强体育设施使用的综合效益。我市还将鼓励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体育俱乐部走进学校,开展 “5+2”课后服务工作,探索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新路径。‍



评价体系

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成效有参照


我市将严格落实中小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方案,完善市、县(区)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将相关工作落实情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和星级高中、各类示范校、特色校建设评选指标。同时我市将建立市、县(市、区)、校三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干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公示等制度,健全完善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体质健康监测(测试)、课后训练、课外活动、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测试)结果、参加县区以上组织的体育竞赛成绩作为体育教师教学成果,在参加教学科研工作评定、职务职称晋升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我市还将在中小学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组织体质测试,鼓励学校每学期测试一次,成绩不合格不发放毕业证书,建立学生体能训练和健康档案。

此外我市还计划推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改进中考体育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执行“过程评价+基础知识+现场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



幼儿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从小娃娃抓起


我市将以快乐体操和小篮球运动项目为重点,在全市幼儿园大力推广幼儿体育知识、技能和文化。9所配置了省体操运动协会的快乐体操普及课程的幼儿园获得3年全额补助,16所幼儿园配置快乐体操与小篮球项目器材,推动全面普及。我市邀请我省业内专家举办市级幼儿体适能培训班,组织市级教练团队下沉基层,开展多层次、多频次的培训活动,目前90%以上的幼儿园将体适能活动纳入课本课程。我市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与学校、幼儿园合作,积极推进快乐体操、小篮球体育特色幼儿园创建,先后举办了2020年江苏省少儿体适能暨快乐体操训练营,各县区幼儿快乐体育嘉年华、幼儿小篮球等相关主题的体育活动也蓬勃展开。


分享至: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