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念转变,幼儿体育越来越被重视
发布日期:2020-12-17 浏览量:1027次

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在清华大学《向导》专刊上发表文章,明确概括了学校体育的两个目的: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也是中国最早把“体育”与“教育”视为等同位置的教育观点。他也指出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心、进取心和决心,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
真正的健康教育也应该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健康的身心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人口战略的转变、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实施、幼儿教育观念的提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将推动幼儿体育迎来黄金发展期。
过去幼儿体育对象主要是3~6岁儿童,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前移,0~3岁儿童的教育责任逐渐从家庭向社会扩散,0~3岁儿童的身体练习成为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为保证幼儿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效衔接,幼儿体育向后延伸至7岁左右。幼儿体育是通过走、跑、跳、钻、攀、爬、投、掷、平衡等一系列身体活动来实现,幼儿体育活动对幼儿创造能力、情感发展、自控能力、智力发展、自主性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是幼儿体育的主要目标,这与终身体育的目标一致。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人口基础庞大,截至2018年底,我国大陆0-7岁儿童大约有1.3亿人,其中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为4656.4万人。从目前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来看,2018年人口有明显下滑趋势,但未来10年,我国幼儿人口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使人口下滑,政策干预不明显,到2030年我国新增人口数仍然可达到1100万。(俄罗斯2017年新出生人口169万,日本2018年新出生人口92万,德国2016年新出生人口79万,意大利2017新生人口不足50万。)国家政策推动,鼓励生育与高品质人口战略,将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幼儿倾斜,幼儿体育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作为幼儿体育的重要承载体,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成为我国幼儿体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根据《2017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消费报告》显示,89.34%的受访家长有为孩子选报体育培训项目的意愿,超过84.4%的家长选择在0-7岁给孩子报体育课程。在幼儿期,家长为幼儿选择的社会培训课程中50%是体育活动类课程。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仅次于大学教育(29%)的支出。幼儿消费的家庭年支出以平均1.2万元计,参考《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比例情况,体育消费占幼儿消费的20%,则家庭年均幼儿潜在消费为1.2万元*20%=2400元/年。每年幼儿体育消费的潜在规模为:2400元*9750万=2340亿元。按照50%的二胎比例,剩下的都按照一胎计算(三胎的比率较小在此不计),那么幼儿家庭数量为:1.3亿(幼儿数量)*50%(二胎比例)/2+1.3亿(幼儿数量)*50%(一胎比例)=9750万个。常言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身体、智能、心理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而良好的幼儿体育教育正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素质教育和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幼儿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共识,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教育部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将体育、健康放在幼儿发展的首要位置,且要求“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2015年修订2016年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9号)鼓励体育活动、体育游戏的开展,提出幼儿园应当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要求正常情况下,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同时在幼儿园舍、设备方面提出: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优先扩大幼儿游戏和活动空间,幼儿园应当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必要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设施。北京体育大学于2018年6月发布了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该《指南》由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单位共同研制,目的是帮助学龄前儿童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让运动成为儿童养育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幼儿体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体质,转变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未来幼儿体育游戏、幼儿体育运动必将常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