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焦点。体育高效课堂,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教师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活动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高、技术得到巩固、个性得到张扬。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再是口号,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不再是形式。那么体育教师如何做到体育高效大课间活动呢?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一
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二
采取高效的组织形式,为学生赢得快乐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1.安全快速带入
笔者所在学校约有3000多名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集合、排队、带队的组织形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带入时间大约为6min。为了缩短入场时间,下课铃响之后,由教学楼的前、后门出来的学生自成两队向下带队,楼梯处设置教师安全督导员,保证学生安全有序带队,学生安全出楼后,自行跑到自己的位置,入场时间只需要3min。
2.固定“点”位
在操场的活动区域画点,并给每名学生定一个“点”(图1)。“点”的设计是经过反复实践论证确定的,前后、左右都是2m间隔,这个距离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身高,并能满足各项体育活动的空间要求。同时我们还利用这些“点”开发出了“趣味蛇形跑”“环形跑”“迎面击掌跑”“挑战连续跳”等多种活动形式,每项活动结束之后回到“点”,再以“点”迅速展开,大大提高了效率。“点”的使用成为实施高效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3.引导参与
为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采用了口令录入、集结号、音乐伴奏等形式进行串连。如,集合的最后阶段,先放三遍“集结号”,督促没有准备好的学生快速就位,再插入录制的口令“体能操准备”,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练习。活动中所有指令及音乐都是孩子们自主推荐设置的,如集合用《快乐星球》、初三级部体能操《加油歌》、初四级部跑步用的《快乐出发》等。学生在激昂的号声、口令声中以及自己喜欢的音乐下进行锻炼,更能激起他们运动的激情。
03
组织有效的评价,让每一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评价学生的表现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评价的方式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如,体能操之后的分组计时1min跳绳,两组学生互相计数,体育委员每天负责统计,笔者会把学生每天跳绳的个数记录下来,每周、每月在公告栏晒出成绩,设置周、月冠军以及最佳进步奖。再如,“环形耐久跑”每次8圈,共800m,每天即时播报年级前3名,并每间隔5s报一次时间,直到最后一个班级结束,班级之间的比拼异常激烈,追逐班级荣誉的刺激让学生跑步成绩进步明显。每次大课间的最后1min是班主任点评时间,班主任会利用这段时间对班级总体表现以及学生个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充分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评价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成功。
04
创建特色,关注学生兴趣爱好
大课间活动的内容既要有整体性、主题性、统一性、趣味性,又要有方向性、创造性、即兴性、特色性。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特色,侧重开展,重点推进,以人为本,弘扬个性,以多数学生的运动水平为设计大课间项目的依据,本着小型多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快乐健康、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
要想有特色就必须成立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研究或开发小组,召集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学生集思广益,依据学校场地设施、器材状况、学生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传统,研发或挖掘大课间活动项目。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师生的内在潜力,合理取舍,大胆创新,积极改造,活动项目更加体现多样性、兴趣性、开放性、游戏性、 竞争性。多一些跑、跳,多一些竞争,多一些趣味,多一些笑声、掌声、欢声。不局限于形式,只要能让学生开心地动起来就行。为避免学生因长期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参与同一个项目而产生乏味,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课间进行调控,不时调换项目、场地、器材及内容,按年级或班级一周或半月进行轮换或交叉。大课间活动不仅要有竞赛性,更应该有其趣味性,
趣味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源泉,竞赛则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活动趣味性加强了,从而达到以体促德、以体促智、以体促美和以体促心的目的。
高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该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在有效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肢体得到充分锻炼。作为组织者,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再从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评价的方式等方面去满足他们,让学生乐于运动、享受运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